01|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工作視頻會議
02|2025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通知發布
03|先試先行,逐步推進——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制定《上海市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單位產品產生強度控制工作方案(試行)》
04|工業降碳技術CCER方法學開發研討會舉辦
05|重磅!事關建筑垃圾治理,經國務院同意,國辦轉發重要意見
06|《巴黎協定》新規落地,對參與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07|618破局開啟,與中器續寫綠色革命!
08|各美其美,美美與共——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用數據丈量革新!
01 新聞速覽
生態環境部組織召開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工作視頻會議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6月11日上午,生態環境部會同有關部門召開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工作視頻會議。
會議強調,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認識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場治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準確把握當前面臨的形勢。要嚴肅認真開展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排查固體廢物非法傾倒處置問題、抓好問題整改,嚴厲打擊非法傾倒處置行為及其背后的利益鏈條。要深入細致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場環境污染隱患排查治理,聚焦填埋場滲濾液積存和污染地下水等突出問題,組織開展環境污染隱患排查治理,著力消除重大環境污染隱患。要深入分析問題根源,總結規律,研究治本之策,加快構建固體廢物全流程管理長效機制,防止一邊治理、一邊發生污染問題。
目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正圍繞黃河流域開展督察,并于6月9日集中通報了3個典型案例。固廢治理關乎人居環境,關系民生福祉。此次針對非法傾倒處置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場的專項整治行動,必將動真格、下硬茬,與以往行動有顯著不同,務必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2025全國節能宣傳周和低碳日活動通知發布
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開展2025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和全國低碳日活動的通知》。今年全國節能宣傳周定為6月23日至29日,活動主題是“節能增效,煥‘新’引領”。全國低碳日定為6月25日,活動主題是“碳路先鋒、綠動未來”。
全國節能宣傳周期間,有關部門和單位將圍繞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5周年、能效標識制度實施20周年等關鍵節點,聚焦節能降碳工作重點,組織開展“兩新”政策實施成效、工業領域能效提升、建筑領域節能降碳、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轉型、節約型機關建設、農業農村節能減排、產品碳足跡經驗推廣、節能標準標識、綠色低碳知識科普等專題宣傳活動。
全國低碳日當天,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和單位圍繞宣傳主題,以應對氣候變化重點工作為主要內容,開展“線上+線下”宣傳活動,深入宣傳低碳發展理念,普及應對氣候變化知識,提升公眾低碳意識,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鼓勵各有關部門、各地區圍繞活動主題和宣傳重點,結合工作實際開展內容豐富的低碳宣傳活動,鼓勵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先試先行,逐步推進——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制定《上海市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單位產品產生強度控制工作方案(試行)》
為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按照《上海市無廢城市建設條例》要求,探索對鋼鐵、電力、石化等重點行業企業實施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單位產品產生強度控制(以下簡稱工業固體廢物“雙控”),推進本市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研究制定了《上海市重點行業企業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單位產品產生強度控制工作方案(試行)》。
按照“先行先試、逐步推進”的原則,對上海電力股份、華能華東分公司、申能集團、寶鋼股份、上海石化、高橋石化6家鋼鐵、電力、石化的重點行業企業(以下簡稱重點行業企業)探索實施工業固體廢物“雙控”,強化工業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到2027年,分別實現工業固體廢物單位產品產生強度較2024年累計下降3%,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得到有效控制。
主要任務如下:
(一)建立工業固體廢物“雙控”管理制度
(二)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三)加強工業固體廢物精細化管理
(四)強化排污許可證銜接和跟蹤評估
《方案》還公布了相關核算方式,重點行業企業將按照工業固體廢物產生總量和單位產品產生強度進行核算。
工業降碳技術CCER方法學開發研討會舉辦
6月11日,上海經信委訊,上海市節能中心組織召開工業領域降碳技術CCER方法學開發研討會。當前,我國工業領域降碳技術CCER方法學尚屬空白,大量節能技術的應用成果在碳交易市場的效益釋放亟待加強。本次會議旨在填補工業領域降碳技術CCER方法學空白,探索建立高質量、可復制的路徑,為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完善碳市場機制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會議指出,突出示范性,充分考量工業降碳技術的現狀和未來發展,充分發揮市節能中心的能碳數據優勢,遴選若干推廣價值高的典型技術,厘清“避免排放”與“減排”技術類別;突出協同性,加強長三角區域聯動,擴大技術篩選與案例調研范圍,簡化額外性論證;突出科學性,建立融合技術應用增量與溫室氣體減排量的科學評估標準,形成可落地的工業領域CCER方法學框架。
02 政策解讀
重磅!事關建筑垃圾治理,經國務院同意,國辦轉發重要意見
中國政府網6月9日訊,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建筑垃圾治理的意見》提出,到2027年,健全城市建筑垃圾治理體系,完善建筑垃圾管理法規政策和標準規范,建筑垃圾全過程管理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偷排亂倒問題得到有效遏制,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筑垃圾平均資源化利用率達到50%以上,城市建筑垃圾有效治理新格局基本形成。
目前,我國城市建筑垃圾年產生量高達20多億噸,部分建筑垃圾缺少利用處置空間,違法違規傾倒問題仍時有發生。集中整治期間,全國共查處違法處置案件1900多件、違法運輸案件3.5萬件、違法傾倒點位3100多個,有效遏制建筑垃圾私拉亂倒、無序堆放多發頻發的勢頭。總體來看,當前建筑垃圾治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為此,住建部在總結全國城市建筑垃圾專項整治工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此前對各地建筑垃圾治理工作的調研情況,形成此次《意見》初稿,將成為今后一個階段推動建筑垃圾治理的指導性文件,對全面提升城市建筑垃圾治理水平發揮重要意義。
《意見》從源頭管理,到運輸監管,再到末端處置,對城市建筑垃圾的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各個環節都提出了具體管理要求:
源頭管理方面。當前大部分工程建設項目產生的建筑垃圾減量效果都不明顯,施工現場管理有待加強,裝修垃圾投放、收運管理也有待進一步規范。《意見》提出,各地要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綠色施工和全裝修交付,將建筑垃圾減量、運輸、利用和處置費用納入工程造價,實施建筑垃圾分類收集、分類處理,因地制宜推進建筑拆除與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一體化,并明確裝修垃圾投放、收運管理要求,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分類管理。《意見》規定,工程建設單位應將建筑垃圾減量、運輸、利用、處置所需費用列入工程造價,從源頭解決建筑垃圾治理的經費來源問題。
運輸監管方面。針對建筑垃圾運輸行業存在“小、散、亂”現象、運輸車輛缺乏監管設備、違法運輸時有發生等問題,《意見》明確,各地要制定建筑垃圾運輸車輛、船舶北斗衛星定位、密閉裝置、安全配置、數據傳輸等技術監管要求,引導運輸單位合理配置運力,強化運輸行為監管,依法吊銷嚴重違法運輸單位處置核準證,促進建筑垃圾運輸行業健康發展。《意見》規定,各地要依法依規明確“黑名單”等從業禁止規定,制定有關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明確獎懲制度和退出規則。對違法違規情節嚴重的運輸單位,依法依規吊銷其城市建筑垃圾處置核準證,以此對違法運輸單位形成威懾力,強化對運輸單位監管。
末端處置方面。當前一些地方沒有統籌安排建筑垃圾各類設施建設用地,造成項目用地落實難;同時,各地普遍沒有臨時貯存場地的用地支持政策,造成建筑垃圾中轉難。對此,《意見》要求,各地要把建筑垃圾處理設施用地納入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按期完成規劃內利用、處置設施建設任務,并結合實際支持設置臨時利用、貯存設施,確定建筑垃圾利用、處置固定去處。《意見》規定,各地要把規劃內建筑垃圾利用、處置設施作為城市兜底性市政基礎設施,納入本地區重點項目建設計劃,加快辦理項目前期手續,按期完成設施建設任務。這意味著建筑垃圾利用、處置設施未來也將和污水處理廠、垃圾焚燒廠一樣,成為市政基礎設施的“標配”。
為保障條款落地,《意見》也規定了相應保障措施。比如,充分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重點項目建設,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按職責分工負責;由生態環境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按職責分工負責,將建筑垃圾治理納入“無廢城市”建設等。
總的來說,針對建筑垃圾治理當前存在問題,《意見》都給出了解決方案,而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產業,也將受益于《意見》,對推動建筑垃圾治理,完善全過程監管,都具有重要意義。
03 市場洞察
《巴黎協定》新規落地,對參與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聯合國近日通過《巴黎協定》碳市場兩項新規,分別是基線標準和泄漏標準,標志著全球碳減排進入“精算時代”。這套被稱為“史上最嚴”的碳信用核證體系,正在重新定義國際減排交易的游戲規則。
新規最具突破性的建立了動態減排機制。與過去“一勞永逸”的靜態基準不同,現在每個減排項目都必須面對逐年收緊的標準。舉例來說,一個年排放100噸的工廠,首年減排目標設定為90噸,次年就必須達到89.1噸,以此類推,將倒逼企業持續進行技術改造。
在防止“碳泄漏”方面,新規展現了前所未有的嚴格態度。以森林碳匯項目為例,申請方不僅要證明項目本身的減排效果,還必須通過衛星監測等手段,確保不會導致周邊地區毀林活動增加,有效堵住了過去碳市場存在的“拆東墻補西墻”漏洞。
值得注意的是,新機制特別注重發展中國家的權益保障。通過設立20%的碳收益直接分配機制,專項技術援助基金,幫助欠發達國家建立自主的減排監測體系,既體現了氣候正義,也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碳市場技術輸出創造了新機遇。
對參與國際碳市場的中國企業而言,這套新規既是挑戰也是機遇。一方面,傳統生物質能等項目的核準門檻將大幅提高;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新型儲能等持續減排潛力大的領域,中國企業憑借成熟的技術積累,有望獲得更多優質碳資產。
業內專家指出,這套新規的實施意味著全球碳市場正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優先”的發展階段。未來,只有那些能夠提供持續、可驗證減排效果的項目,才能在國際碳交易中獲得溢價。這種轉變,或將重塑萬億美元規模的全球碳市場格局。
中器動態
618破局開啟,與中器續寫綠色革命!
大規模煥新降耗+全民減碳=14億人的綠色超能力!這個618,與中器創啟未來!
各美其美,美美與共——2024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發布,用數據丈量革新!
以科技守護生態,與中器見證綠色奇跡!